首页 > 历史军事 > 宗华 > 第九十一章甸国往事

第九十一章甸国往事(2/2)

目录
好书推荐: 假如我有读心术 重生之世子宠妻记 建造狂魔 军团之怒 笑踏江湖 快穿之虐渣攻略 九川帝尊 仗剑皇子闯天涯 水浒浮世录 轻熟竞技场

以此可以看出,甸地是老牌诸侯,各封地已大致接壤,一个诸侯可能有多个城池,人口也更多。

皆罗为新拓地,地域广大,封地只以城池周围为界,开发不全,人口稀少,但诸侯众多,一个诸侯也至多三个城池,附带几个村庄。

而扶南则占据不到百年,城池建立不多,诸侯自然不多,人也不多。

这种封建制度有一个巨大优势,就是能以较少人口占据大片土地,大小城池范围分布极广。将力量摊到很薄。

另一个优势就是每个诸侯就是一个缩小版国家,诸侯是君主,下面有生产粮食的平民,负责安全的护卫,识字管理的士族。

每个诸侯以城池为中心,向四周开拓。原本甸地诸侯本就将自身势伸到极限,互相接壤,接下就应该是为水源,土地,矿产大打出手,进而兼并争霸的长期混乱局面。

但对大片土地的开拓,使甸地诸侯间积累的将要爆发的压力外泻了,新土地太大了,足够每个甸地诸侯在上面建一座城池,移一部分平民,并让二个儿子都有爵位。

所以对新地开拓是每一个甸地诸侯都参与了的,范围是如此广,如此深。

而在如此遥远的地方建一座城池,即使砖石木料可以就地取材,但最初的工具,青铜器,总要提供吧。

再来作为诸侯地位象征的各种礼器,玉器,日常用具,丝绸,家具。每个诸侯还要大批带记载律令,文书,历史,故事等等的竹简。

就光这些就足以掏空一个诸侯家族积累几百年的积蓄,再加上新封地要平民,要护卫。一移民过去,旧封地的人口就会减少,而且因为宗华的家庭观念重,将是几个家庭甚至一整村的移民。

财富没了,村庄消失了,还打什么兼并战,兼并过来也是一堆人,还要被全甸国诸侯敌视。

宗华的贵族现在是乐于开枝,让自己的姓氏中多几个诸侯,并且愿意分家,愿意付出。而没有形成强干弱枝,所有家族人员抱成一团,一损俱损,一荣俱荣的观念。

如此一来甸地需要一两百年,才能再次积累起人口,财富,压力。皆罗与扶南更需至少三百年才能开发到有压力的情况,到爆发则再加上二百年。

皆罗与扶罗的土著约在五十万到七十万之间。在甸国开拓一百年内就已被甸王集中甸国十万兵力分割扫荡三次,土著伤亡二十万左右。

抓获奴隶三十万,大半被分给诸侯建城,开矿,伐木,平整土地,排空沼泽,开沟引水充当劳动力的过程死去,不死也是奴隶。

少部分用来修建武里城,全国范围的道路和灌溉系统。

还有十几万土著被甸地诸侯的城池网,分割在甸国人还没砍伐开拓的森林里,虽然不时会突然窜出正在耕耘的甸国农民,但马上就会因为暴露位置,而遭到附近诸侯的围剿,诸侯对自己能有多几个奴隶还是很积极主动。

甸国,印国,希国三国的政治结构有很大不同。

甸国与印国开国时国君是恒帝所封,其诸侯也大多是天子所封。在日后才有少数出自王族的诸侯。所以两国国君与大多数诸侯没有太大血缘关系――虽然诸侯的祖先如条氏,卫氏,田氏都是某代天子之后,但太远了,最近的都已经分家七八百年了。

而希国不同,能被少帝处罚而一同流放的,多是与华阳氏宗家血缘极近的分家,再前往希玉的五十年,二代人期间,所有被打散,互相之间又通婚。

宗家与分家之间的间隙变得模糊,只有华阳公的直亲才与其他族人也点区别,但也不大。所以到希玉创建氏名制时,才会土地同有,管理农业的与管理军事才会完全不歧视对方――因为内部团结。

但封建制与氏名制完全抵触,氏名制脱胎于封建制,也有卿,大夫,士的等级。但华阳氏的卿大夫不是完全以血缘划分,而是以职能划分。

封建制的等级是将一块蛋糕横着划分,上面是卿,并与诸侯血缘最近。氏名制是竖着划分,这一块的职能是农业,另一块是军事。

正是因为华阳氏内部的血缘关系在迁徙途中变得模糊了,族人之间又变得团结了,才能创造出氏名制这样独特甚至怪异的制度。

氏名制是华阳人创造的绝技,一方面使他们能在新环境下存活并飞速发展,创造出惊人成就。另一方面也把他们逼进了死胡同,想要有所改变,就得丢掉半条命,甚至再回不到原来的辉煌。

所以原本华阳公的权力极大,但一成为希王,改变其制度,希王受到的反噬就最大,成为希王不到二百年间就灭族了。

而甸国与印国也不同,按理说甸国的大诸侯都是恒帝封的,应该对甸王只有平淡的君臣之礼,对恒帝才是最感激,并有情谊的。

那么甸王的王权就应该不是太大,结果恰恰相反,各大诸侯对恒帝的感情太浓厚,不仅是分封他们祖先,更重要的是恒帝开拓云地,震旦,宗南的巨大功绩太让人震撼,如同一块耸天立地的石碑,让人无论白天黑夜,都能看见。

这种功绩对整个宗华文明的影响是随时间加深加厚的。于是甸地各诸侯对恒帝感情与信仰溢满出来,并浇灌到他的子孙――历代甸王身上。

他们认为追随并拥护历代甸王是恒帝赋予他们的光荣使命,要代代传承下去。所以甸国的王权是除极少时间外都大过印,希二国的。

而印国只有印王一人是恒帝册封,所以印国诸侯没有甸地诸侯的那种崇高使命感,印国诸侯当然也同甸地诸侯般对恒帝极为推崇,但无法印照到历代印王身上。

恒帝册封甸王,恒帝册封甸地诸侯,甸王是恒帝子孙,所以甸地诸侯敬重历代甸王。

恒帝册封印王,律帝及其他天子册封印地诸侯。印王虽为恒帝子孙,但就没有那种发至内心的敬重。

所以二国国王后来都有大量亲自册封的诸侯,但双方不同的政治氛围却在初期就已经形成,并代代传承。

因为甸王权力大,所以只要他前进,诸侯就会跟随,所以甸王将新都迁到人口较少的皆罗武里,他的王权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,稍远的甸地诸侯依然听命臣服于他。

正是因为印王权力小,他没办法冲出诸侯圈,他冲出去也没多少诸侯追随,所以印王的直接统治范围几百年不变,依然在原地。

对周边新地的开拓都是边境诸侯自行其事,印王只需按照惯例,走完过一套即定程序,对其承认就行了。

印,甸的政治结构不同,王权大小不同,但在接下来的几百年历史中,双方的历史进程却是令人感到惊奇,甚至是个违反普通人常识的悖论。

</br>

</br>

书页 目录
新书推荐: 大秦帝国之平定天下 穿到晋朝我成了卜筮大师 抗旨他都敢,还有什么不敢做? 慈悲大陆战记 大明:被迫登基 皇帝宠臣?不,我一身反骨! 清朝第一贪和珅秘传 蛮荒求生:活着就是希望 三千收尸军,杀到天下尽归心 蛙声十里出山泉
返回顶部
document.write ('');